《小抄写员》说课稿
一、教材分析
《小抄写员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后的一篇自读课文。本组教材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、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,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。《小抄写员》这篇文章记叙了小学生叙利奥在长达4个月的时间里默默忍受父亲误解责怪、偷偷帮父亲抄写邮签挣钱养家的事,赞扬了他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、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。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,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品质。
二、学情分析
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,勤于动脑,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,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,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。但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,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,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。
三、设计理念
本课时的教学将充分发挥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,着力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,加深理解和体验,有所感悟和思考。促使学生在潜心品读中领悟语感,在学习语言中积淀语感;促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、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,受到心灵的感动、人格的感化。
四、学习目标分析
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,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。《语文课程标准》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,指出:“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、过程和方法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。三个方面互相渗透,融为一体,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。”以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为依据,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、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,以及本班学情特拟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如下:
【知识和能力】
理解课文内容,能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;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展现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。
【过程和方法】
以“自读、感悟、质疑、探究”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,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、教师、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。
【情感、态度和价值观】
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,感受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、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。
五、学习重、难点分析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、理解、欣赏和评价的能力。本册教材也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中强调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,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,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。《小抄写员》是一篇让学生体会思想感情、领悟表达方法的好课文,文中叙利奥的思想品格、精神境界主要是通过内心活动展现的。因此,我将本课时的学习重点确定为: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,感受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、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。学习难点确定为: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展现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。
六、教学方法分析
我们都知道学无止境,教无定法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、相互作用的,教法与学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。凭借本课教材特点、教学重难点,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,本课时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:
导读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自主学习法
七、教学流程设想
《小抄写员》第二课时的教学,应紧紧抓住课文主要内容,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,设计了以“读”为主线,以听、说、疑、议、想、写为学习重点,引导学生读懂重点内容,感受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、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,悟出文中之情,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。
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四个大环节:
(一)快速浏览,感知文本
鉴于课文篇幅比较长,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,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。为了突出重点、突破难点,本课时一开始就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,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。这既培养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能力,又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。
(二)以读促思,感悟文本
1、语言转换,再现情景
初读课文时,学生已对文中这位父亲有了一定的了解。请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口头描述父亲形象,有利于学生将大脑中储存的人物形象转化为语言描述出来,不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,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。紧接着采用提示式引读的方法能促使学生在充分朗读体验的基础上,结合自己大脑中储存的人物形象,再现父亲几次责备儿子时的情景。
2、自读勾画,读中体会
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,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,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,也是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,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、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,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、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,受到心灵的感动、人格的感化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,勾画出描写叙利奥遭到父亲责备后心理活动的句子,用心地读一读,体会体会。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,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,能使阅读过程进人最佳状态。而在接下来的交流过程中,我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等教学手段引发学生读中思考,从人物内心活动中领悟人物思想品质;而学生的独特感悟则通过个性化朗读尽情流露。最后我采用提示式引读的方法促使学生在充分朗读体验的基础上,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,进一步体会叙利奥几次遭到父亲责备后的心理变化过程,增强学生的语感。
3、质疑探究,深入体情
学贵有疑,疑是思之始,学之端。朱熹说:“读书无疑者,须教有疑;有疑者,却要无疑,到这里方是长进。”爱因斯坦也说过:“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。”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,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,是创新学习的开端。在学生读懂了写叙利奥遭到父亲责备后心理活动的语句以后,我请学生大胆质疑,并引导学生提出最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,即“是什么力量促使叙利奥坚持工作的?”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,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,“积极倡导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”。当然,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,因而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。课堂上,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,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地探究。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,又是师生“阅读反思”的过程。所以应引导学生感受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、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,从中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。
(三)以读促写,内化文本
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、发展语感。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、感悟。当学生领悟本文的表达方法之后,我紧扣“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展现人物思想品质”这一读写结合点设计课堂小练笔,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,将父亲站在儿子身后“一动不动”时的心理活动写下来。这样既可以内化文本,又加深对文本的感悟。
(四)畅谈感受,超越文本
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,那么,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“阅读期待”,对课文产生认同、共鸣,或进行质疑、批判。此处设置一个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、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,即“当我读到(句子),我觉得很(佩服、感动、高兴……),因为学生”
驰骋思维、放飞情感、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。在此基础上,促使学生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,并在与学习伙伴交流独特感受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情感。教师充满激情的结束语力图做到以情悟情,以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去滋润、去涵养、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。